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跟着课本出游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2023-07-31 09:57:34    来源:中国旅游报

香港同学在活动中拍摄照片 刘宏滨 摄

“年轻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写在了一张张小卡片上,港澳同胞都拥有同一个梦想,我们都希望祖国越来越好,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在山东曲阜孔庙,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学生李嘉骏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徐梓越共同拍摄了一张许愿牌的照片,并取名为《心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港)、澳台青年交流促进会(澳门)主办,中国旅游报社、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承办的“我的民俗相册”——内地与港澳青少年主题交流系列活动走进山东。内地师生与香港师生先后走进山东三孔景区、尼山圣境、岱庙、周村古商城等地,通过拍摄民俗、体验非遗、作品分享、交流座谈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内地与香港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感悟传统文化

本次活动以内地和香港青少年“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组成小组,用镜头记录民俗文化,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近距离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山东曲阜孔庙的杏坛下,香港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学生郭汶琦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吕香逸对孔子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在拍下杏坛的照片后写道:“‘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观点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孔子教育理念流传千年,这是中华教育文化的基础,就像一颗种子埋藏地下已久,要经过后人的精心培育才能茁壮长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的共同话题,“跟着课本出游去”也成了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的共同体验。

“我们的暑假作业就有熟读《论语》,先了解了文化背景,再来山东实地探访,这让我对《论语》又有了更多思考。”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李苗彤告诉记者,她期末考试的作文题便是邀请小朋友游泰山,这次与香港同学一同走进泰山脚下的岱庙,让她很有触动。“我们也会在行程中和香港同学分享这些趣事,分享自己之前爬泰山的经验。”

“每天行程都在不同的景点参观,每一个景点都十分精彩。”李嘉骏表示,传统文化不仅是表现在文字中,更要在实地探访中不断感受。李嘉骏曾参观过香港故宫,对馆藏文物记忆深刻,“内地的同学在香港也可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我会向更多同学介绍中国的历史。”

相互交流学习

“非常感动,很多参观的景点都介绍了课本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让我们对他们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也让我将传统文化融入了自己的独特记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袁正豫的母亲是山东泰安人,这次活动让她发现了家乡的另一面。“我们走进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地方,通过亲身实地体验,让我更加深刻体会了儒家思想的思想内核”。作为“东道主”的袁正豫,通过阅读香港同学为拍摄图片撰写的文字,发现了更多对家乡文化的解读角度,这令她受益匪浅。“我们在和香港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也在相互启发、不断学习”。

“真的是好客山东。”内地人民的热情让香港宁波第二中学学生黄静雯记忆深刻,她告诉记者,她在岱庙遇见了一位老爷爷,得知她是来自香港的学生后,便主动与她交流。5天行程中,黄静雯用双脚和实地感受“放大”了她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相比内地,香港的景色是‘缩小版’。我们平常在学校也会学习儒家文化,没想到之前在照片上看上去小小的孔子像,在现实中会这么大。”黄静雯说,这次活动非常有意思,她通过摄影与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层次对话,也在行程中不断拓宽眼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天行程中,内地与香港学生结下友谊,更通过非遗技艺体验,为“我的民俗相册”留存独特记忆。

体验非遗技艺

在山东泰安,内地师生与香港师生观看了皮影戏表演,并体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泰山皮影戏。“看!我能让这张皮影‘张开’嘴巴”“别跑!我的皮影来追你了”,在自由体验环节,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释放童心,纷纷站在白色幕布之后,举起皮影,即兴发挥,一出出好戏在方寸之间轮番上演,体验现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将面团放在案板上均匀挪动,揉成薄饼,再粘上芝麻,随后放入烤炉之中……在周村古商城,内地学生与港澳学生一同体验“舌尖上的非遗”。他们走进周村烧饼生产车间,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好好吃啊”,香港宁波第二中学学生冯慧欣品尝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周村烧饼后,将自己的“作品”与同行伙伴分享。

在周村古商城大染坊,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一同观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淄博周村丝绸染织技艺演示。“扎染的魅力在于事先不知道自己会染出什么图案”,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学生游皓雪小时候曾体验过扎染技艺,时隔多年再次体验,依然忍不住发出赞叹,“很惊奇,古人究竟是如何知道从植物中提取颜料去染布的。”

炎炎夏日,琉璃工匠师傅在生产车间挥汗如雨。在工匠们手中,原始的工具、普通的材料,历经高温淬炼,成为琉光璃彩的艺术品。在淄博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赏非遗、做琉璃,体验了“火中的雕塑”——灯工琉璃制作技艺。

郭汶琦制作了一个琉璃小葫芦。“边玩边学的过程非常愉快”,她告诉记者,以前只在书本或者社交媒体中看过琉璃的制作过程,这次可以在师傅的指导下制作琉璃作品,看着原材料在自己手中变成不同形状,更加佩服匠人的匠心。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有意义”,李嘉骏认为,尽管身处网络时代,也要好好保护非遗技艺,助力非遗传承,让更多人认识到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希望同学们能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教师郭蔚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依托厚重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不断加强香港学生对祖国的认知,持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前路兜兜转转,我们也一定共同走过。”徐梓越说。

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的双向奔赴

十多天前,记者带着忐忑和不安踏上了前往山东的高铁。出发之前,记者曾有过很多疑惑:“我与相差十岁的同学们会不会有年龄代沟?我是否能够顺利与香港同学沟通?还在上高中的同学们,是否能够理解何为孔孟之乡,何为家国情怀?”

担忧,在交流中化解,香港学生对于内地的了解超出记者的想象。第一次采访香港宁波第二中学学生黄静雯前,她正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聊天,流利的普通话和迅速接“梗”的能力,让记者一度以为她是内地学生。不仅仅是黄静雯,来自香港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的学生们也擅长“5G冲浪”。该校学生郭汶琦在出发之前,就已在小红书刷到了淄博烧烤和八大局便民市场的介绍。她还是名“追星女孩”,不仅在疫情期间与全家人一同观看《甄嬛传》,还观看过多部内地“出圈”的偶像剧,在吃饭间隙,剧情成为她与内地学生交流的共同话题。“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社交平台和网络平台的“热词”,成为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迅速熟络起来的“催化剂”。

传统文化也是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的共同话题。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均在课堂中学习过儒家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体系,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但更多的是作为中华儿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如何取长补短、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也成为内地师生与香港师生共同思考的问题。

5天时间,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从陌生到熟悉。他们共同拍摄照片、一同体验非遗技艺,为“我的民俗相册”留存更多专属记忆。记者也忍不住感慨,现在的“05后”好“卷”。同学们逐字逐句斟酌图片说明,甚至一度修改到凌晨两三点。但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同学们的认真和努力,更感动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崇敬之心,这些文字不仅出现在记者的报道中,也将留存在记者的记忆之中。

感动,在于彼此的用心。从香港出发前,香港宁波第二中学学生冯慧欣提前为自己的内地搭档准备了专属礼物。颁奖典礼上,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学生陈嘉希用拼音标注了发言稿。

感动,也来自彼此的“双向奔赴”。出发之前,黄静雯特意学习了北京方言,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王若羲特意学习了粤语,只为能够更好地与同学们交流。5天行程中,北京学生学会“猴赛雷”(好厉害)的粤语表达,香港学生也会在吃完烧烤后说出“撸串儿”,语言不再是障碍,更多的是心与心的交流。

感动,更来自彼此对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我本来就是广东人”“我的妈妈是湖北人”,采访过程中,不少“港二代”都向记者展示了内地身份。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学生张弘毅是本次行程中年纪最小的同学,年仅12岁的他尽管普通话还不太流利,但是说出带着湖南口音的“弗兰”时,还是能够让人知道,他与三湘四水的深厚情缘。

“感觉是就像是家里亲戚一样,如果我们不常走动,可能就疏远了,但是如果我们经常来回走动,这份亲情就能更加深厚”,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韩泽萱说,通过活动,她与香港建立了更深的羁绊,也将家国情怀落到了实处,彼此之间有了具体的媒介和桥梁去感受彼此的“手足情谊”

告别齐鲁大地后,在北京举办的颁奖典礼上,韩泽萱与香港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学生杜锦钰演唱《千千阙歌》时,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自发在台下为其“打call”,跟着音乐一同合唱,此时,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已不分你我。

关键词:

«上一篇:(女足世界杯)两轮战罢亚洲球队形势严峻 世界杯新军超半数出局 »下一篇: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