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英 杨 丽
云南地方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发展历史以及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使其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及建筑审美,民族建筑既表现了云南地区自然条件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其中,大理白族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建筑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大理白族建筑在选址、布局、装饰艺术等方面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域材料等显性物质空间,以及宗教信仰、道德礼制等隐性文化意识所影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建筑文化特征
1.显性特征
(1)依山就势、面水而居的选址模式
大理位于洱海高原湖区,山地多平地少,沿洱海布局的村落大多集中于洱海西线一侧,坐西朝东、背山面海,可建设用地集中于苍山与洱海间的狭长区域,建筑多坐西朝东,背靠苍山可减小西面的风力,减少穿堂风不利影响;此外,“抱阴负阳”“背山面水”也符合传统民居的风水堪舆思想。
(2)适应地形地势的村落布局及建筑形制
村落结构和布局体现了“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的营造思想,受地形地势影响,大理的村落主要分为“坝区村落”和“山地村落”。“坝区村落”以喜洲、周城为代表;“山地”村落则以剑川沙溪寺登村、云龙诺邓村为代表。
位于大理坝区的喜洲,地势平坦,村落布局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周呈棋盘式延伸,建筑形制较规整(图1)。民国初期,喜洲商帮的兴盛,经济的发展使得村落中心以商贸为主;公共建筑位于村落入口处。诺邓则位于典型的山谷地带,村落以地势较低的盐井为中心,盐井东侧为龙王庙建筑群,共同组成了村民公共活动中心,民居建筑则向地势较高的坡地扩展,较为平坦的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图2)。剑川沙溪寺登村处于茶马古道重要节点,其公共空间承担着重要的集散功能,四方街与周围古戏台、兴教寺共同组成村落中心(图3)。
图 1 喜洲图 2 诺邓村图 3 沙溪寺登村 戏台建筑作为村落的基本构成单位,其空间布局关系,会影响到街巷格局和整体的村落形态。而不同的地形地势也会影响建筑的空间布局,喜洲处于大理坝区,地势平坦,多以规则形态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院落为基本形制进行布局与衍生,以喜洲镇严家大院为代表(图4)。
图 4 喜洲严家大院在沙溪,由于坡地约束,建筑往往依山势而建,无法像喜洲那样建立形制完整的“三坊一照壁”院落式住宅,多采用小尺度的“三坊一照壁”或一颗印的方式(图5。
图 5 沙溪欧阳大院在云龙诺邓,由于地形的限制,只有大户人家才建完整的“三坊一照壁”合院,多数的民宅是去除了两侧耳房,缩减了开间尺寸的一颗印式民居,正房抬高形成月台适应坡地地形,少量民居厢房做台阶式处理。这些多样化的建筑布局对白族民居的空间组织产生重要的影响(图6)。
图 6 诺邓村落建筑布局(3)装饰艺术理念
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装饰,装饰艺术是白族人民祈祷福祉的最直接表达。白族建筑装饰可分为墙体装饰、雕刻彩绘。一般墙体装饰体现于山墙、檐下、腰带厦、围屏的墙体部位、天花板及照壁,彩绘内容以动植物、几何、文字、风景为主要题材(图7)。雕刻以木雕为主,集中于门窗、栏杆、梁柱部位等,雕琢花鸟鱼虫、龙凤麒麟,祈求平安幸福、吉祥健康(图8)。
图 7 照壁彩画图 8 戏台木雕彩画2.隐性表达
(1)尊卑礼制的等级观念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白族建筑彰显着儒家文化的尊卑礼制,等级观念在白族建筑中随处可见。空间格局上,白族的民居院落布局方正,主次分明,院落中轴线多与苍山呼应,体现居中为尊的空间秩序。功能布局上,正房中堂供奉天地君亲师排位,兼具会客功能。中堂左边的房间为长辈的卧室,右边为长子的居所。其他成员按西、北、东、南方位分布。建筑形态上,正房会比其他房屋稍高,充分的体现出长幼有序的礼制观念。整个房屋的布局形式体现出白族人对礼制的尊崇和维护。
(2)多元的宗教信仰
大理文化的形成受中原文化、氐羌文化、百越文化、巴蜀文化、印度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建造中也受到宗教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氐羌族将白石(白大理石)当作他们的信仰,作为神灵供奉。受氐羌族影响,白族人对白石也有着天然的物性崇拜,将白石作为建造材料,墙身也刷成白色,当然这也和地域建筑材料有关,苍山盛产大理石,白族先民将白石广泛运用到建筑建造、雕刻中。除此之外,大理的宗教建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佛教的崇圣寺三塔、普贤寺、清真教的清真寺、天主教堂及本主庙。
二、白族传统建筑文化价值
首先,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白族文明与建筑风格的孕育与形成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形成,期间受元朝、明清、民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如今多元文化的白族建筑,这也是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统一的体现。
其次,白族建筑充分体现了大理地区多元的文化信仰,除了对本主的信仰,还尊崇儒释道,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白族信仰的本主,是人生宗教与自然宗教的结合,大理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本主”,本主大多为造福人民,为国立功的真实人物;其建筑布局、空间秩序,无不体现着儒家文化的尊卑礼制及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建筑的装饰雕花及照壁,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此外,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的传播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当地建筑风格及营造手法。
建筑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是人类精神追求的寄托,大理白族建筑反映其生活理想、审美及追求,吸引大批建筑艺术学者。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古镇及民居,如喜洲古镇、沙溪古镇、严家大院等,具有较广泛的传播价值。
三、旅游发展引发的问题
随着道路交通完善和旅游业的兴起,受到现代建筑的影响,出现了平顶房或欧式风格民居,新旧建筑杂糅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风貌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在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村镇受“网红经济”模式影响,建筑及装饰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风貌,随意加建改建现象突出,对于传统村镇的肌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各村镇同质化趋势明显,亟待制定和细化相关的村镇开发的导则,落实管控措施,引导有序开发,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本文作者:李志英,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宗教文旅专委会理事,云南省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纵向科研2项,获风景园林学会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参与多项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风景旅游区规划、建筑设计等工程项目。杨丽,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经作者授权,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关键词: